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3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084.5亿元,同比增长4.9%。
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我国利用外资继续增长,证实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外资企业用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发展投下了信任票。
外资稳步增长折射中国经济复苏回暖
4月6日,空客签署协议,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扩大A320系列飞机的总装能力。
空中客车天津飞机中心交付总经理施伦普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中国民航市场的春天即将到来。空中客车公司预计,未来20年,中国空中交通量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3%,显着高于3.6%的世界平均水平。
当前,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下行压力较大,不确定因素仍在发酵。中国的经济复苏就像现在的春天,生机勃勃。它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确定性,也为全球工商界带来了广阔的机遇。
1月,总投资超18亿元的奔驰纯电动汽车升级改造项目在京正式开工;
2月,航运物流企业马士基总投资超10亿元的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项目在上海临港新区开工建设;
3月,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宣布再次扩大在华生产投资,并与青岛深化区域总部和罕见病高地建设合作;
4月,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宣布增资,将在上海建设新能源储能超级工厂,这是特斯拉在美国以外的首家海外工厂;
.
放眼全国,一批含金量足、带动作用强的外资项目正在加快落地。
商务部数据显示,1-3月,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对外投资2232.8亿元,同比增长10.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567.1亿元,同比增长18%。
“跨国公司普遍反映,中国市场极具吸引力,将继续推进与中国多领域合作。”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舒珏婷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新签外资项目300多个,涉及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化工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
据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全国前六批重大对外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1700亿美元,每个项目投资额均超过10亿美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超过630亿美元。这些项目技术领先,有利于扬长避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拉动当地就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措并举招商引资稳库存、增量增质“投资中国年”广东专项推介活动,对外投资合作项目达74个,总投资905亿元; 2023上海全球投资推介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26个代表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674亿元人民币……近期,密集举办的经贸投资盛会,成为了一个生动的窗口我国要更加积极地吸引和利用外资。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稳外资举措不断加强,推动吸收外资稳存量、增量、提质。
敬请关注——,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到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从第三届消费博览会到第133届广交会,一系列经贸活动吸引了众多企业负责人跨国公司来华考察。同时推动各地对中国发展环境进行全面深入考察,寻找投资合作新机遇。
走出去—— 苏州高新区招商团队赴日本、韩国,推介7个产业总部项目、8个增资扩产项目;长春经开区招商团队赴欧洲围绕重点产业链签署超30亿元投资意向书…… 各国经贸代表团纷纷“出海”,展会密集举办,合作不断推进。
优环境——推出“投资中国年”系列招商活动,为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提供便利;继续发挥重大外资项目专班机制作用,为外资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举办以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春节高峰论坛。
国家贸促系统自去年5月设立外资企业专班以来,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外资诉求“直通车”。截至目前,已解决外资企业相关诉求4000余件。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王林杰表示,将举办更多政策讲座和政企对话,引导外资企业深入了解我国政策措施,增强在华经营信心。
孟伟表示,下一步将研究合理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目前,正在评估前几年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实施效果,深入了解本地和外资企业在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方面的诉求。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跨国企业投资信心
商务部数据显示,1-3月,法国、德国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35.5%和60.8%;来自英国、加拿大、日本、瑞士和韩国的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80.3%、179.7%、47.7%和47.4%。 % 和36.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增长27.8%。
4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与美国跨国企业在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站高层圆桌会议”在广州举行。来自54家在华美国商会和企业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以“共谋大湾区新发展”为主题的“融合坦诚交流”。中国美国商会会长贺军表示,商会中至少有60%的美国企业愿意在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
3月底,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克雷格艾伦率领20家会员企业代表团访问广州。他表示,广州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为美国企业创造了大量发展机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可再生能源等都是未来合作的潜在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