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多少钱?” “240元(人民币,下同)”“能少一点吗,200元?” “好了,这个首饰盒就是你的了……”
8月31日上午,在内蒙古自治区边境小镇二连浩特国际会展中心,巴基斯坦商人用中文与购物女士讨价还价。
2023年中国(二连浩特)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洽谈会暨展览会(简称“二洽会”)8月30日在二连浩特开幕。为期5天的展会吸引了来自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韩国、来自尼泊尔和其他国家的商人。
图为2023中国“二交会”开幕式。李爱萍摄
伊克巴今年40岁,来自巴基斯坦,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说:“这两天,因为能用中文和中国商人交流,所以也接到了很多订单。”
在中国上海、黑龙江、广州生活了八年的伊克巴尔认为,“在中国做生意时,说中文不仅可以结交很多朋友,还可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对于参加“第二届广交会”,伊克巴表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来到这里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客商进行更多的国际交流”。
在“二交会”上,记者曾向国外客商询问商品价格,他们无一例外都用中文回答,唯一的区别就是表达是否流利。
二连浩特市居民董文说:“由于二连浩特市国际化程度较高,外国商人在这里说中文的情况并不罕见,有些商人甚至会模仿当地人的语气和语调。”
图为2023年中国“二交会”二连浩特民众与外商洽谈价格的场景。李爱萍摄
49岁的王庆南来自中国福建。在“二交会”上,他看到了外商的汉语水平。
“我的摊位前,这几天不时有外地客商前来购买金骏眉、普洱、大红袍等茶叶,除了讨价还价,还会讲述不同茶叶的味道。”王庆南透露,他对此感到惊讶。
据公开资料显示,二连浩特自清代以来就是中国的贸易集散地之一。当时来这里洽谈生意的商人,多做“袖生意”。交易双方互相袖手旁观,讨价还价,“捏”出了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合适价格。
1992年,二连浩特成为中国13个边境开放城市之一。当时,外国商人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时,由于语言不通,也出现了“手语生意”。整个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几乎没有说话,只是做手势和手掌手势。价格5元,一掌、二掌价格10元。点头表示放弃,摇头表示放弃。
“现在,在二连浩特,会说汉语的外商越来越多了。”二连浩特商人赵龙惊叹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每天都会通过微信收到很多国外蔬菜订单。即使不见面,也可以做生意。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