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抓好洪涝灾后恢复生产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非常措施,落实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十项措施,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坚决打赢农业生产攻坚战。抗击灾害,赢得粮食和农业丰收。粮食关系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要进一步优化拓展粮食安全保障方式,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
增产粮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但增产粮食不能过度使用、透支农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资源。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农业智慧、生态思维等要素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双重目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要发展生态产业,帮助采用可持续集约农业技术的粮食生产主体获得更高回报,激发其长期可持续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处理好粮食系统短期与长期、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可以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受生产条件、技术水平、消费意识等影响,我国粮食损失浪费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全链条多个环节的行动,相当于增加了“看不见的良田”,不仅增加了粮食供应,还节省了土地、水、化肥、化学品,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 测算显示,到2035年,如果我国粮食收获、储存、加工、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降低1至3个百分点,三大主粮损失率降低40% ,三大主粮损失可减少约1100千亿斤,相当于损失粮食后增产1000亿斤的操作。推动粮食产业链各环节节约粮食、减少损失,有利于稳定生产供应,是保障粮食安全最实际可行、经济合理的途径。当前,我国粮食节约减损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粮食节约减损体系、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常态化长效治理机制,使粮食节约减损工作成为常态。全粮食产业链各环节减损措施更加全面。硬化、凝固和细化。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又一重要途径。由于粮食安全是典型的公共产品,长期以来,政府更多地通过农业补贴、最低收购价、产粮大县奖励等一系列政策予以保障。但单纯依靠各级政府的主导和投入,也会出现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优质产品供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和弊端。而且,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趋势下,单纯依靠财政支持来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已经不大。效果不强。还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降低保障粮食安全成本,提高保障粮食安全效率。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可以促进政府和市场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实现提升粮食安全能力和充分发挥市场调节配置功能的战略要求的统筹协调。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是在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支持下进行的。重点关注产粮大县集中、具有良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主产区。以水稻、小麦、玉米等生产供应为基础,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家食品安全产业带以构建食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为核心。可以将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美食热情。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打造生产基础扎实、产业链完整、集群一体化、绿色优质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产业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重点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