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基础和渠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支付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购票到现在的网上支付,从各种规格的纸质票据到遍布大街小巷的二维码,从进口银行刷卡方式日新月异随着移动支付的出现,支付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各种支付场景中,银行卡作为基础支付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85年我国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以来,经过30多年的蓬勃发展,银行卡已成为重要的基础支付工具。数字经济时代,银行卡数字化成为重要命题,受到行业各方高度关注。银行卡数字化既是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更好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选择。这也是银行卡实现自我重生的必由之路。
银行卡数字化是指利用金融科技将银行卡衍生为可用于条码支付、在线支付等数字支付场景的数字凭证的过程。数字银行卡本质上是银行卡的数字化形式,由银行卡持卡人申请,由商业银行发行和管理。数字银行卡信息由商业银行生成,在银行卡清算机构数字化能力的支持下,衍生出数字凭证并加载到银行卡持卡人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的卡包客户端软件上,从而应用于条码支付、网络支付等数字支付场景。从用户的卡绑定和卡支付体验以及商户受理体验来看,数字银行卡的使用与现有银行卡基本相同。
毫无疑问,数字银行卡的出现是银行卡数字化转型的里程碑,将对银行卡支付结算体系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加快银行卡各环节的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银行卡支付流程,打造完整的银行卡数字化服务体系,充分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支付需求;二是进一步提升广大用户的支付体验,通过多种线上渠道快速办卡、绑定、用卡,高效满足用户日常支付。要求;三是助力实现支付场景的开放和繁荣。用户可以选择将数字银行卡推送到电商、公交、园区等行业场景,构建开放、可互操作的数字支付生态;四是保障支付信息和基础数据的安全,通过支付标记、数字证书、数字签名、通道加密等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用户资金和信息的安全。
但数字银行卡等新技术的发行和应用迫切需要顶层设计规划和行业层面统一规则的支撑。同时,还需要在统一的行业框架下建立基础平台和支撑能力,支撑赋能行业各方的具体实践。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总体指导下,《数字银行卡技术要求》金融业技术标准(以下简称“行业标准”)印发实施,可以说恰逢其时。该行业标准全面阐释了数字银行卡的整体架构,提出了支撑我国银行卡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技术路径,将使银行卡以全新的数字化形态回归公众视野,意义和作用非常重要。重要的。一是有利于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质量和增速进一步提升。
银行卡数字化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将实体银行卡转换为用于数字支付渠道的数字凭证。该行业标准构建了以银行卡数字凭证技术为核心,依托数字凭证发行认证平台、支付路由网关等基础支撑平台的整体技术架构。在这个整体架构中,支付环节各参与者按照专业分工形成了角色边界清晰、功能定位清晰的完整交易链条,有利于通过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手段赋能银行卡行业各参与者,而数字技术的充分应用也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支付业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优化数字支付场景下的银行卡支付生态。
数字银行卡的本质仍然是银行卡。数字凭证源自银行卡,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字支付场景。数字银行卡进一步提升数字渠道基础支付能力,进一步赋能行业各方,支持行业各方提升核心服务能力,实现各方协同发展。例如,商业银行将提高合规、全面、完整获取交易必要信息的能力,更好地服务持卡人。收单机构加强商户服务能力,提高商户服务质量和票据收单水平。业务管理能力;卡包客户端运营商将作为重要参与者,进一步参与支付生态建设,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便捷、强大的服务体验。
三是有利于增强持卡人通过数字化渠道管理银行卡的能力。
持卡人在银行开立的银行卡账户以及通过电子渠道生成的数字凭证都是用户的数字资产。行业标准的推出和实施,将有助于普通持卡人增强在各类移动客户端和移动设备APP(移动应用软件)上对数字银行卡的管理能力,有利于加强持卡人银行卡信息和个人信息的管理。信息和支付安全的保护,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支付服务,增强用户的支付权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