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过后,风靡一时的围炉里煮茶热潮逐渐退去; 三年疫消云散雾,春光正合适,年轻人置“电子木鱼”进庙烧香拜佛,春来赏花。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以及今年2月以来、
在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年轻人成为点燃寺庙旺盛香火的主力,年轻化、流行化的寺庙旅游已经成为文旅新风向。
旅游热潮下的“寺庙经济”
寺庙景区客满,高价法物成为网络热门商品。 古刹内的素斋餐厅登上大众的评价就一定能吃到。 寺庙咖啡馆展示新花样,网友在社交场合分享禅修体验……寺庙在现代年轻人眼中,不仅仅是一个打着走马观花牌的目的地。
成为暂时逃离快节奏生活的精神避难所,成为远离城市喧嚣的心灵栖息地。 同时,伴随着一系列体验经济的“寺庙热”,延长了寺庙经济产业链。
1. “寺庙热”兴起:年轻人的寺庙情结
置身翠竹密林、黄墙黑瓦,青烟弥漫,体验晨钟和黄昏太鼓,配上古典优雅的音乐,配上“一切愿望都能成真”的复制品,佛系气息在短视频中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也越来越多最近,
小红书( RED )平台还开设了“寺庙漫巡指南”专栏,整合全站笔记,为网友提供全套寺庙游攻略。 结合用户的祈祷需求、体验需求和消费需求提供不同的寺庙,根据不同景点的风景提供最佳的拍照卡片位置,
介绍各种寺庙法物、寺庙IP文创产品……网友分享寺庙常识礼仪,从佩戴禁忌到香艳姿势无微不至,期盼佛学小白带着极其虔诚的敬畏感动神灵、祈求灵验。
2. 周边经济:供不应求的法物与文创产品
“法物”作为寓意美好的寺庙特有纪念品,已无法满足需求,雍和宫的香灰琉璃手串、灵隐寺的十八种手串、普陀山的金刚菩提手珠、法喜寺的祈福御守、鸡鸣寺的如意香囊、财神庙的母币等都是爆金单品。
连“法物代请”都成了热门的新职业。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网友们纷纷晒出高价委托的法物。 而且,也有人冲进法物流通处的外门庭若市,需要排1到2个小时的长队才能进入。 除此之外,
各大寺院结合自身IP,陆续推出白塔寺冰柜贴、鸡鸣寺樱花饼、法喜寺运动鞋等各种精美的文创产品。 这些周边不仅有美好的寓意带来心灵的慰藉,也顺应了颜值经济的大势,具有观赏、收藏等诸多价值
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单品。
3. 体验经济:咖啡素食、禅修体验
寺院已经成为多功能、复合型的公共场所,不仅开设素食餐厅、咖啡馆,还为游客提供法律咨询、辅导和禅修营、国学班等培训课程,从服务经济延伸到体验经济,丰富附加值
广大网友分享禅修生活,每天静坐内观,读经爬坡,获得在短暂世界中寻找自我的内心体验。 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馆深深融入寺庙文化,配合佛语“慈悲”进行差异化店名设计,饮料名称始终沿用佛家用语。
名为“随缘”的咖啡产品还开始进行盲盒营销,通过摇号赋予消费者“玄学”的仪式感。
寺庙旅游为何火?
“与其寻求自己,不如寻求佛。 与其上学,不如烧香。 ”受个人与群体、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等多维因素的影响,与时俱进、思想前卫的年轻人忽视了宗教信仰的技术魅力,“封建迷信嗤之以鼻。 他自嘲说:“我不能在金神殿前跪下。”
1. 精神寄托:佛系青年寻求情绪出口
在社会过度生产、个人过度工作的今天,“鸡汤式”的鼓励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再也不能激起年轻人心中的波澜。 正如学者韩炳哲在 《倦怠社会》 中所说,生命变为生存,生存受到对健康的狂热崇拜,
但是,矛盾的结果是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硬。 从“鸡汤”到“佛系”、“躺着”的社会心理变迁,年轻群体被卷入无限内卷的时代洪流,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疲劳感、压迫感和无力感。
他们也只能回归旧信仰,寻求安抚生命之心的出路,用虔诚的心祈求上帝的恩惠,在心灵的阴影中“延续生命”。
像最近热门的“孔乙己文学”一样,年轻人借此释放难以自洽的焦虑和压力。 其实,不仅仅是年轻人在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小学生中也已经流行了一系列的解冻,社会不安有好转的倾向。
这反映出“社会加速”负面情绪加剧、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加剧心理失衡、教育机制导向偏差、生活压力负荷过重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社会病态心理。
表现为青年群体意志驱动力的消解和对精神需求的觉醒。
2. 体验与社交:寺庙旅游的多重价值
对于年轻游客来说,寺庙旅游的过程逐渐超越了表层的感官体验和休闲娱乐的需要,深化到具有宗教文化内涵的体验和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深层次内在精神满足。
与参观千篇一律的大众化热门景点打卡、美食探险店、购物中心相比,这座环境幽雅、带有玄学神秘色彩、彰显个人情调的寺庙更为新鲜。
显然,近年来寺庙旅游热不仅反映出寺庙修行、佛前默念等内在情绪压力的释放,也反映出在个人占有欲的推动下,通过物欲的洗牌行为完成了外在身份形象的塑造。
这种旅游热潮如同去年风靡一时的飞盘运动和围炉煮茶一样,作为社交货币成为新的个性化自我表达方式,并让游客在我者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等多重社会互动中获得身份认同。
3. 拟态环境:媒介网红景观刺激旅游消费
小红书平台上满是寺庙游览攻略、拍照打卡攻略、美食攻略、请串攻略,大到对垂直细分领域神明的科普介绍,如“去什么寺什么殿求什么运最灵”,小到门前树的“最佳拍照机位”。
寺庙三月天的樱花景、500年的古玉兰、千年的银杏树等美景在滤镜和美图功能的加持下呈现出洗涤心灵的禅意与千姿百态的美感。同时,游客在寺庙旅行过程中不断创新玩法,
对烧香拜佛的故事分享也不断丰富着旅游消费内涵,构建新的消费意义,实现文化再生产。社交平台上这些松散但彼此联结的参与式行动完成了对网红景点话语的议程设置。
在消费主义盛行、互联网传播方式等宏观社会消费环境的驱动下,寺庙作为一种网红符号构建起文旅消费的独特景观,借助社交平台广泛传播,逐渐影响其他用户的认知与行为。
人们受到拟态环境的影响对许愿灵验、香火旺盛、出片绝美的寺庙趋之若鹜,让网红景点一度一票难求。同时,打卡这一实践在周而复始中逐渐成为社交规则,进一步延续了网红景观的生命力。
文旅价值探讨:“寺庙热”还能火多久?
千百年来,寺庙因其特殊的宗教内核和非凡的文化意义始终香火旺盛,但其文旅价值随着近年来年轻群体掀起的“寺庙游热潮”现象不断被重构。在信息高速流动变迁的社交网络场域中,
网红景点、打卡热潮一方面意味着受到大众欢迎,但同时也无法保证这场热潮能够长久持续下去成为常态,或许只会如同其他网红经济的产物一般昙花一现。
于年轻人而言的“寺庙热”何时退去取决于用来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的下一个载体何时出现,剥离网红现象的外衣,寺庙文旅发展带有的文化与商业价值属性引发思考。
1. 文化价值:解读,而非亵渎
不同于依靠舶来文化兴起的主题乐园,寺庙景区完全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铸就而成。在宗教文化宏大的叙事背景下,维系着中国人世代承继的寺庙“情结”,串联起中华文化发展的骨骼和脉络。
宗教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和天文地理、哲学、法律、音乐舞蹈、美术等科学艺术有紧密联系, 而且在人文建筑、社会聚落、服饰、民俗等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特有的魅力。
无关封建迷信,求神拜佛已深深地根植于国人文化基因,寺庙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都值得年轻游客去潜心感悟。除了寺庙旅游,
近期在社交平台刷屏的莲花坐垫、我佛瓷杯等年轻化、个性化的“佛系”周边也成为了年轻人的消费喜好。这类产品将极具识别度的宗教文化符号与实用性设计相结合,辐射到更广泛的消费圈层。
但如果缺乏对宗教文化学习与理解很容易面临亵渎信仰的风险,2016年一名设计者将佛陀头像设计为与佛教教义和根本戒律相违背的酒瓶,引发广大佛教徒的强烈愤慨。
还有在2021年众人口诛笔伐的“佛媛”网红现象中,别有用心者模糊自身真实立场,将宗教信仰作为流量密码以达到商业目的,给佛教信徒以及女性群体带来污名化影响。
2. 商业价值:景区文旅发展与过度商业化的平衡
随着文化旅游的升温,寺庙旅游也备受青睐,寺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具有极强的民族性、思想性、艺术性。依托寺庙这类具有深远符号意义的有形载体,
寺庙文旅品牌应给消费者带来更深入的文化体验、内在精神的感受性满足和心理体验。同时,寺庙品牌建设可以通过打造具有独立识别性、广泛知名性和极强衍生性的差异化文化IP,以独特鲜明的形象吸引消费者,
并进行多维度价值延伸,延续寺庙文旅品牌生命力。
然而,寺庙文旅品牌建设、发展的过程也是商业化开发的过程。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寺庙文化内涵浅表化,并进一步消解了宗教文化的严肃性和神圣性;过度商业化则导致寺庙宗教场所流于庸俗化,
进而影响游客的宗教文化体验,降低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吸引力,弱化宗教旅游经济效益。
回归“寺庙热”的本质,寺庙为年轻游客提供生活工作高压下的缓冲减震空间,年轻人则带着“心诚则灵”的虔诚渴求悟道生活的禅机,并为寺庙文旅品牌建设创造无穷发展空间。“佛不渡人人自渡”,短暂地避世休憩后,
社会个体终究是要回归现实继续人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