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批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规划立项证书陆续颁发,这意味着未来几年,相关项目将继续获得稳定的项目经费支持,科研人员可以专注于基础研究工作。这是自2021年上海在全国启动“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以来的第二批试点。
灵感的转瞬即逝,道路的不确定性,让基础研究的探索犹如独行无人区。当前,以“从0到1”为目标的原始创新正在成为社会共识,中央和地方都在围绕基础研究进行重点部署,这将增强科学家闯无人区的勇气。但是,基础研究经费不足、缺乏政策引导等问题,也会影响研究人员对具体研究方向的不懈追踪和研究精力的持续投入。
目前,基础研究已经渗透到创新的全链条。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社会研发总投入结构不断优化,基础研究投入水平显着提升,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约1951亿元,占社会总投入的比重研发支出也从4.8% 增加到6.3%。但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15%至20%的比例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仍需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基础研究特区”的设立,是弥补短板的有益尝试。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特区将以5年为资助周期,每年每个特区投入2000万元,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自主权,允许自由选择课题、自主组织科研、独立自主。资金使用情况,压缩各类资金。申报占用的时间和精力……面对新交叉学科、新领域方向的出现,“基础研究特区”实行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双轮驱动,各单位实施试点将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探索,鼓励不同学科深度合作,“解绑”时间,容纳失败,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夯实基础”。
“基础研究特区”的新动向是探索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支持机制。江苏省将积极发挥苏州实验室的带动作用,探索建设“基础研究特区”,支持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活动;推行“榜单挂帅”、“赛马会”等管理新制度,推进科研经费“承包制”。此外,腾讯发起新基石科学基金,阿里成立达摩院,华为成立战略研究院,未来科学奖、科学探索奖等科研机构和奖项也在为基础研究的更多突破注入能量。今后,要鼓励各地探索更加符合地方特色的多元化、多渠道基础研究投入措施,加大对长期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团队和科研基地的稳定支持力度,营造全社会重视基础研究的良好环境。气氛。同时,通过部省联合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共建科研基地等方式,合力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科学问题,坚定科研人员摆脱“冷板凳”“热效应”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