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证监会在召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负责人座谈会时指出,“中长期基金是时候了”养老基金、保险基金、银行理财基金等加快股权投资发展。”此前,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也提到“引导支持银行理财资金积极入市”。
监管层不断“围攻”银行理财资金入市的原因在于,近四年来银行理财资金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处于较低水平。目前,银行理财资金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较低。银行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银行理财资金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规模为0.9万亿元,配置比例仅为3.25 %。从趋势看,2019年末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7.56%、4.75%、3.27%、3.14%,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年。
《证券日报》 记者从与从业者的交流中了解到,银行理财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还存在一些困难,包括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银行理财机构权益投资能力较弱等。受访者认为,推动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银行理财机构也需要优化业务模式,加快提升权益水平。投资能力。
加大股权资产配置,实现共赢
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低,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银行理财机构自身的发展,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才能实现“双赢”。
从股权市场来看,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立辉《证券日报》向记者表示,银行理财资金加大股权资产投资,可以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市场规范发展。此外,银行理财机构的投资行为通常较为稳定。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可能会进一步增强A股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从银行金融机构来看,内蒙古银行研究开发部总经理杨海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低利率环境背景下,投资风险偏好趋于保守,而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策略有两种选择:一是为了迎合投资者,加大低风险、低波动性产品的销售,但这会缩小业务空间;其次,引导投资者适当提高股权投资比例,增加回报弹性,推动公司实现差异化竞争。从目前来看,是银行理财机构适度配置权益类资产的良机。
事实上,一些投资能力较强的银行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加大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其配置比例甚至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例如,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贝莱德建信金控持有权益类资产21.89亿元,配置比例为16.89%,而到2022年底,该比例将高达为27.63%。此外,从部分中资银行理财子公司来看,截至今年6月底,速银理财配置权益类资产占比为6.69%;农行理财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6.58%。截至2022年底,华夏理财现有理财产品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也将高达6.49%。
相反,不少银行理财机构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而拉低了行业整体配置水平。例如,截至今年6月底,某理财公司股权资产配置比例仅为0.64%。此外,不少未披露今年半年报的银行理财机构去年底配置比例不足1%。
尽管银行理财机构对权益类资产的定义和统计口径略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只有少数机构“高配置”权益类资产。
还有问题需要解决
整体来看,银行理财与权益类资产的整体占比较低,这与相关机构的“基因”、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等诸多因素有关。
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表示,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已经五年了,但客户对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惯性思维与资管新规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导致客户群体多样化。理财产品全球化需求与同质化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为行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南方银行理财市场研究部总经理王强松《证券日报》向记者表示,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类资产的难点之一是客户之间的差异(风险偏好较低)和波动性大在股票市场。经过2022年两轮“集体净增”,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低风险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数量占比超过50%,较去年同期增长10多个百分点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进一步下降。
上述情况在财富管理公司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某理财公司2022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银行理财客户及理财经理进行的调查显示,目前理财客户大部分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划拨客户,整体表现为规避风险。产品出现亏损就会赎回,33.63%的投资者表示会在产品收益波动加大时赎回产品。
一位商业银行业务人士在接受记者交流时也表示,“根据我们的观察,近年来客户更加关注产品风险,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回报。这也带来了客户需求的变化:从非常关注回报到平衡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
除了风险偏好外,银行理财基金在股权投资方面也存在短板。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在《证券日报》向记者表示,银行在理财方面长期深耕债券市场,对权益类资产配置的研究相对薄弱,且权益类产品布局可能导致净值波动加大。在风险管理方面,权益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较大,银行理财产品通常针对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在追求较高收益的同时需要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特别是去年银行理财市场经历两次净值破发后,股权市场的高波动性放大了银行理财资金配置股权资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