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31日电(记者杜艳)到2025年,北京将实现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任务数856项。2023年到2025年,将达到40%,分别为30% 和30%。 %率有序推进。
这是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今天在出席“北京15分钟便捷生活圈共创沙龙”时如此表示。他指出,打造一刻钟内便民生活“圈”,要坚持问群众需求、问群众意见。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多少、如何”,做到“手有账、心中有数”,建立“网点账户”、“企业账户”、“空间账户”。例如,大兴清源街道将可租售商品房外观、楼层、面积、消防等级、物业等级等录入平台,丰台东铁匠营街道完善了“两账” ”的网点和空间,为精确补补奠定基础。还要了解“我们还缺什么、忧什么、盼什么”,做到“集中资源、直发力、巧干”,形成“需求账户”和“项目清单”。比如,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场四条社区的“小院议事厅”,以“共商群众之忧,打造社区智能家居”为导向,解决群众关切。然后明确“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做到“因地制宜、一策”,制定“计划时间表”、“方案库”和“路线图” 。比如,西城自我加压,创新“一圈一导”模式,制定十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方案。
8月31日,“北京15小时便利生活圈共创沙龙”举行。北京市商务局供图
郭文杰指出,建设好这个“圈”,更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痛点、堵点,在挖掘空间、降低成本、开展业态、建设综合体上下功夫。太空载体是基础。既要千方百计挖掘可用空间,又要控制租赁成本,着力“扩能降本”。例如,景山街道利用疏散的地铁盾构空间,在眉后寺建设市民活动中心,广外街道利用地下仓库建设广外生活博物馆。形式上,鼓励打造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设施,鼓励高低消费频率业务融合。例如,海淀西三旗街道芳丹利“邻里”,由街道提供、企业出资建设运营,打造集小修、洗衣、家政等多项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电子中心,解锁和密钥分配。
他表示,建设15分钟便捷生活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腾出空间利用等城市治理统筹规划、统筹推进。政策整合和创新是保证。部门协同、政策同向,推动便捷生活圈、养老育幼圈、文化休闲圈“圈层融合”,满足市民高品质、多元化消费需求。各方共同努力是关键。希望“15分钟优质服务共建联盟”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汇聚协会、企业、社区、居民的力量,共商共谋、共建共享。本次沙龙由北京青年报社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共同主办。邀请相关协会、社区代表、企业代表就恢复扩大消费、提升城市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交流。主办方还发挥了“新闻+服务”的延伸功能。
郭文杰强调,便民生活区建设是贴近居民的事情,居民有最直接的感知。要多倾听居民的“内心想法”、“金点子”。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一级研究员任宏伟指出,近年来,商务部推动便民生活区建设,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周边” ”,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便捷生活区。生活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为重点,指导各地按照补缺的原则,先问群众需求,统筹跟进,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一次一圈。北京便捷生活圈工作有政策、有办法,成效突出。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