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9月10日讯(叶国宝、张丽君、韦长才)大红袍、肉桂、水仙是武夷岩茶三大流派,正岩、榕树、外山的山地产地基本决定了武夷岩茶的品质的高或低。但出身于榕山农场的武三地老丛水仙为何能与《三坑两流》中的正眼水仙相媲美,成为极品武夷水仙的代名词呢?
近日,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农艺师徐茂兴带领记者团来到福建省武夷山市南平杨庄乡江西村五三地自然村,探秘武夷岩茶场的魅力。这里地处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草木苍翠,泉水叮当,鸟鸣虫鸣,宛如世外桃源。
图为群山环抱的乌三地村。韦昌才摄
相传1681年,康熙帝平定云南吴三桂叛乱,他的三个后裔吴氏兄弟逃亡至此。他们种植水仙茶树,隐居,世代繁衍生息。昔日的吴三第村,现已演变为今天的吴三第村。
徐茂兴说,从未修剪过的水仙茶树,树龄在50年以下的称为高丛,树龄超过50年的称为老丛。
距乌三地村约1.5公里的山坳里有一座梯级茶园,占地2.8亩。那里生长着436株古老的水仙花,它们都比一两个人头高。
吴伟谷是吴氏家族第四代制茶师。他的藏书《吴氏宗谱》记载,这些水仙茶树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种植的。历经了137个春秋,树上早已长满了比寿眉还要长得多的茂密青苔,成为了村里最古老的水仙花。
武夷岩茶每年采摘一次,产量有限,而五三地老丛水仙的产量则更低。村里有2000多棵老丛水仙茶树,每年只生产精制茶2000多公斤。
“思考老丛水仙茶树的生命周期是乌三地茶农感兴趣的话题。”五三地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吴启明说,村里请来的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廖红等专家现场观察了茶树。生长状况,记录茶叶长度、颜色、厚度等生长指标,向茶农传授如何变粗放管理为精准管理的科学知识。
图为科研人员在乌三地老水仙树下研究管理和保护方法。叶国宝摄
五三地老丛水仙长期以来不为外界所知。原因之一是早期宣传报道对景区“三坑两流”的正岩茶存在偏见。 2006年以来,老丛水仙开始走俏市场。吴山地的老丛水仙,“养在闺中,无人知晓”,在被政府和媒体广泛发现和传播后,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2018年,巫山区茶艺师吴奇隆参加央视第二套《魅力中国小镇》演出,在《城市精华》节目中代表武夷山茶人展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枞树味道鲜美,水润滑润,甘甜爽口,香气如兰花。”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五三地老丛水仙,是时光隧道与武夷山水的结晶。如此迷人的茶,怎能不让爱茶之人陶醉呢?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