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仕最值得买的三款?请问

  反映8月份经济运行走势的各项统计数据陆续出炉。据央行最新披露,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3.12万亿元,人民…

  反映8月份经济运行走势的各项统计数据陆续出炉。据央行最新披露,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3.1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 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3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分析人士认为,贷款增长总体平稳并小幅复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发力,释放三大信号。

  —— 短期波动后信贷动能依然强劲

  随着近期政策密集出台以及7月金融数据疲软,业内普遍认为8月或将迎来复苏。最新数据与这一判断相符。

  央行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868亿元。虽然涨幅并不“耀眼”,但在去年达到历史同期峰值的基础上,实现这一成绩实属不易。同时,8月份贷款增量较7月份大幅增加超过1万亿元,明显强于季节性格局。政策效应的显现也体现了市场预期和情绪的改善。

  总体来看,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6%,保持在较高水平。今年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7.44万亿元,同比多增1.76万亿元。信贷供给依然较为充足,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市场此前对7月信贷数据波动的担忧。

  事实上,回过头来看,一味追求单月信贷同比增长是不现实的。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向国智快车解释贷款增长是“爬坡”。 “如果你前面跑得太快,你就需要一些呼吸时间来恢复体力,继续往上爬。”信贷增长也是如此。

  一方面,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初期的涨幅;另一方面,爬得越高,坡度就越陡,台阶就越困难。需要“快而稳”,保持有序的节奏,才能继续“勇攀高峰”。回顾上半年,M2同比增速高出名义GDP增速5.8个百分点。 8月末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0.6%,增速并不算太慢。信贷持续增长可能导致债务持续积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也容易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还需要看到的是,与财政支出不同,货币释放出来后并不会消失,而是会形成存量积累,继续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目前现有的货币和信贷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在增量稳定的情况下,更应该关注巨额存量贷款如何发挥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亮点颇多。比如,从存量贷款利率来看,今年以来LPR持续下行。不仅新增贷款能够享受政策红利,存量贷款和续贷的资金成本也将降低。

  ——精准“出手”聚焦重点领域

  信贷总量稳步增长,具体流向成为又一亮点。从信贷结构分析,资源正在流向需求较大、活力较大的主体。一是“治愈”民营小微企业。

  许多民营小微企业成功跨过疫情“生死线”,但仍处于弱势,需要“输血”支撑。刚刚过去的8月,央行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专题推进会,凸显了其重要性。一段时间以来,从大力推广小微企业首次借款、免本续贷、借贷还款业务,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再融资支农小企业等。相继实施,央行作出多项部署,都有利于民营小微企业减负、解困。

  二是为经济复苏增添“内功”。

  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内生动能爆发,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力量。为适应这些发展需要,央行推出了创新创业金融债券、科技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科技企业和龙头制造企业。明确现有科技创新再贷款资金可延续发挥作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已扩大到包括一些外资。银行、地方法人银行。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支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这些数字也清楚地反映了上述趋势。 1-7月,私营企业贷款增加5.9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普惠性小微贷款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连续四年高于20%、连续三年高于25%。三分之二的绿色贷款投向了具有碳减排效益的项目。

  时间已进入9月,三季度经济大考即将交卷,业内预计下一步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支持将更加聚焦和“精准”。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国食快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总量是充足的。未来结构性工具的运用不仅要考虑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还要权衡金融机构对金融具体领域的影响。服务意愿和能力,解决不敢贷款、不愿意贷款、不能贷款的问题。

  —— “组合拳”效果持续显现

  当前,经济复苏仍是“波浪发展、曲折前行”。不仅是货币政策,各方都渴望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相继出台,政策利率持续下行,房地产政策及时调整优化……回应基于上述呼吁和预期,自8月份,各部门齐心协力,大幅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拳”符合市场预期。

  这套“组合拳”不仅注重“发力”、“发力”,而且注重招式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同性。

  仔细拆解一系列措施,不难发现,它们着眼于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着眼于整合资本和培养人才,涉及财税、实体经济等多个领域。房地产、货币政策等,受益面广、可持续性强。具有能产生直接效果、市场认可度高的突出特点。能够有效直达实体,帮助企业居民减负增收。以央行为例,保经济大动作接连而来。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实施了一次降准、两次降息,实施了三项房地产金融政策(降低首付比例、二套房利率、存量房贷利率)。政策超前于市场出台,逆周期调节加大力度,金融数据明显领先于经济数据。

关于作者: 上海财经日报

为您推荐